2024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10篇(范例推荐)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10篇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1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2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3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4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5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6

  在高中时,政治哲学课学过关于实践的一些理论,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在经李老师的介绍,又读了毛主席写的《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穿这篇论文的主线和内在实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决定了认识,认识又指导着实践。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试验,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事物现象和外在联系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人们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无法给出定论。只有再通过实践去验证,得出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才能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得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不透露着实践对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实践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认识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就好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一样,我们学习专业理论是为了以后工作的实践。

  实践就是要照搬理论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失败时,就完全否定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同时,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时,不能完全照搬,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学习《实践论》,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学英语,如果你只是会读会写,因为害怕而不开口说,面对老外是不敢与他们交流(即实践),你的口语是无法提高的。特别对我们会计专业来说,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财务的把握才会更到位。

  无论做什么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只有亲力亲为,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心得体会,再去应用于实践,才会有收获。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7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写作的,主要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他写作这篇文章及他的演讲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尤其是机会主义。而机会主义的错误是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遭受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这篇文章所论及的主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目的。理论论述的同时有着强烈的现实目的和现实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

按照我的理解,《实践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先于认识,这是一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论》指出,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的生产活动是人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活动首先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产物资生活资料的活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特征。人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与自然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获得了关于自然的认识,了解了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人获得了关于人和社会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观点,毛泽东论及的人类获得认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中实现的,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就是人在于外界的事物的“相遇”中(通过实践),事物充分的展开自身,自己展示自己的本质,自己解释自己,从而使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种观点似乎是相同的。但毛泽东的认识论由于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对认识的过程的阐述更加的简洁,赋予了人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赋予了人唯一主动的地位。

除了阐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外,毛泽东的《实践论》也界定了“实践”的范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所有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生活。而在这些活动中,阶级归属和阶级斗争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思想都有阶级特征,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以最深刻的影响。因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主要来源于生产活动的人的认识亦然。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因为阶级偏见和生产规模的狭小导致了对社会历史的片面的认识,这两个因素被打破后,人类就产生了对社会历史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存在的疑问:第一,其关于实践的定义是非常广的,这就导致了其可证伪程度的降低,也会导致牵强附会更加容易。无论实践是不是产生某种认识的主要原因,都可以在太宽广的实践的定义中找到一种可以解释这种认识产生的实践,然而这种牵强附会对于发现真相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这部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地位的强调,在现在看来是与当时的政治目的有关的。人并不只是在阶级中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多种层次中生活综合的结果,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就是主导性的。就像本人既是男生又是北方人,我爱吃鸡肉这种爱好,很难说是男生这个因素导致的还是北方人这个因素导致的。将所有的思想都与阶级挂钩是牵强的,现在社会中所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已经比较模糊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本身对于社会的作用也已经大大降低,思想和认识的发展更难以用这种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解释事实的很好的概念了。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推崇和所有之前学术的贬低(认为是片面的),虽然是可以自圆其说之举,但总有循环论证和为政治目的绑架之嫌。

第四,关于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人对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一过程。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关系来产生人对社会方面的认识,但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和物质是累积的关系,只是由一种生产关系变化到另一种生产关系。而且,社会的认识,或者说除了自然认识之外所有的认识,其产生以后就会有自身的传承和演变,即使这个因素不能说是认识发展根本的因素,起码也是不输给生产发展的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认识的变化发展只能依赖于实践的变化吗?认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实践之后吗?认识,尤其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一旦产生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能力,有着自身的传承、演化、发展的逻辑,而并不一定非要仰息实践的发展。认识按照自身的逻辑未必不能够超越实践的发展。逻辑、想象、类比的力量是伟大的。认识本身也是在指引这实践的发展的,所谓知难行易也。美国等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完全就是在启蒙思想家的理论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启蒙思想家的认识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扩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本质上还是基于实践的。我承认启蒙思想的创见确实是一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互动,是对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的一种学术上思想上的回应。但这样的回应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家和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运动的结果,而且,此后的政治实践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而非完全由于生产发展的结果。起码在这个制度的创制上,也可说是人的认识的自我发展是主要的因素。

接下来,毛泽东论述了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在实践中检验错误、认识错误,从而按照实践的结果不断的纠正错误,以致得到正确的认识。这简洁却深刻的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认识过程的实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说过,“允许看,但要坚决的试”,这就体现了这种观点。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和态度的强大力量。

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对事物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方面的认识,看到的是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人在这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基础上产生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使认识达到了较高的阶段。人的认识运动是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中列举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的例子、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的的例子和战争(指挥作战的实践和经验)的例子以及很多同志接受工作时表示不了解情况而不敢接手的例子。后两个例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针对的都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对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部分还阐述了人的认识的两种不同类型,即直接认识(来源于自身的实践)和间接认识(来源于他人的实践)。

这一部分在总结了其观点之后,批评了与之相对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的观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经验论认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种正好相反的观点都只是说明了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而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论述的认识论同时强调了经验认识和理性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如果建立在可知论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清晰简洁的,揭示了大部分正确认识的过程。在逻辑上也同样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得到的认识最后是正确的,那必须是认识的材料(经验得到的)和认识的过程(理性推理)都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强调利用认识的能动作用改造世界。

认识的能动的作用包括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材料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以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即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第二个飞跃是第一个飞跃的延续,可以验证第一个飞跃是否是正确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运动中才能到达正确的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现实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基于实践的认识也必然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实践是无限的,所以认识也是无限的。

通过最后一点,毛泽东批评了当时的顽固派、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左倾冒险主义者。前者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认识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认识落后于实践的变化;后者的错误在于认识超越了现实情况的限制。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遵循认识紧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结果。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是与当时的客观情况紧密相关的,真理是没有尽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知行统一观,反对将实践和认识的分离。

总结起来,我的感想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说出了人类认识的大部分的事实,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揭示(这两者通常是不可兼得的),对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但任何的正确的观点、理论,任何真理都是有前提的、有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也是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观点。因此深刻的理解《实践论》的观点在解释哪些认识时是适用的、是最有力的解释,而在哪些方面的解释上却是不合适的、牵强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算真正的理解了《实践论》。然而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的。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8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毛泽东之因此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咨询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藐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峻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阔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浮现的社会性咨询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经过实践而发觉真理,又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进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进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算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9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的阅读,了解了毛泽东思想中对于真理与实践的一些探讨,在这里也讲一讲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一点想法。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在这个过程当中,毛泽东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指只注重过去的经验提炼出来的东西。只要跟经验不符合,就认为是不正确的。教条主义指只注重理论的东西,任何事情在理论的框架内不能得到答案,就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忽略了理论是人的思维产生的。人的思维并不是万能的,而人的经验和思维一样,总有盲区存在。唯一证明事物的方法就是:让事实说话,即,付诸实践。然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知不会落后,因为它一次次地被人从实践中证明。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要意识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并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讲了这么多还是在讲理论的感想,确实是没有结合实际来论证这个所谓的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好吧,接下来就举一个例子。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亲自接触和体会,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技能,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所以就像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已经忘却。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也就是说,实践的做事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

知行统一,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事物,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新的认识,识认与实践不断地这样循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又有多少人愿意真正的踏踏实实地从理论的每个细节入手去实践中体验一番呢?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篇10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推荐访问:实践论 报告 读书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怎么写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左右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字范文 实践论读书报告5000字 实践论的读书报告2500字 实践论读书心得500字 《实践论》读书报告2000字大学生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实践论阅读报告2500 《实践论》读书心得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