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完整文档)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农业、 农民、 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作为具有 9 亿人口的农村, 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而 9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 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 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 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定位不准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教育目标的错位。

 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克隆” 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 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 由于在学校硬件、 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 农村大学入学率, 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

 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于学科结构失衡, 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 德、 智、 体、 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

 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 忽视了大多数学生, 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 就业无门、 致富无术” 的尴尬境地。

 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 苦读之后只能回乡 务农。

 因为缺乏生活技能, 进城打工没门, 搞二三产业无路, 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 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 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

 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 还没有发展起来, 导致“有校无生” 的状况。

 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

 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偏重于智育; 在智育方面, 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 全面地发展, 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

 “考、 考、 考, 教师的法宝, 分、 分、 分, 学生的命根” 。

 几十年来, 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 究其原因是一些区、 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 拿初中升学率, 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 合格率, 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位, 排位的名次、 学生成绩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

 于是乎, 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 。

 记者所在地是一个县城, 在初级中学, 由于学生大多住校, 早晨 5:

 30 天蒙蒙亮, 起床号就吹响了, 6:

 00 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两节早自习过后, 再吃早点, 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

 直到晚上 9:

 30 两节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

 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 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 睡的比狗晚” , 虽然话语有些夸张, 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

 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中国有 800 万乡村教师, 承担着 6600 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 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 也是难点。

 目前,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 学科结构失衡、 年龄分布不均、 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城乡 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造成农村教师、 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

 大城市、 中心城市、 县城、 乡 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 生活条件悬殊, 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 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 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 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 上海、 深圳等大城市流动, 县城的向中心城市、 乡 镇的向县城流动, 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 例如四川省德阳市, 早在 2001 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 61 人, 有的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 就被沿海大城市挖走。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一个经济文化重镇, 其教学质量在大别山区小有名气, 镇上因出过 10 多个博士而有“博士之街” 之称。

 全镇有 2 所中学, 32 所小学, 其中 5 所学校承担了省属教研课题, 3 所学校承担了市属教研课题。

 可是 2003 年春天开学时, 镇上的几所初中一下走了 8 个公办教师, 11 个代课教师, 走的都是教学骨干, 无异于釜底抽薪。

 村办小学的教师流失了 77 个, 接近全镇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

 由于老师大量流失, 一些学校已经不能正常上课。

 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

 农村很多学校, 外语、 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 一些课程无法开设。

 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 什么课程都教, 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据相关报道, 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 教师不是超编, 而是缺编。

 50 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 因为学校工资低, 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

 一般说来, 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 1000 多元, 一般的老师只有 600 多元, 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 200 多元,有些教了 30 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 500 多元。

 受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 大量农村教师向城内流动。

 特别是在一些西部山区学校, 年轻有为的教师往往都留不住。

 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

 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 尽量往城里调, 随之就出现了自雇“代教” 现象, 而由于工资待遇较低, 往往是一些高中毕业或非师范毕业生从事“代教” 工作, 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 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 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 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 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潘云良向媒体记者提供了一份题为 《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的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 2000 年, 国家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的任务,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2 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 98. 6%和 90%。

 调查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 辍学率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虽然我国宣布在 2005 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但实际上到 2005 年, 在我们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

 学生失学常有发生, 特别是在初一、 初二两个年级失学较多。

 学生辍

 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 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 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 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

 另一方面,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 一旦毕业无法就业, 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 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 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 导致学了 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 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 重新回潮, 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 受家庭财力的制约, 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 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在采访中, 当记者提及农民孩子应该多读书考大学多学文化时, 有的农民说:

 “读书有啥用, 花钱又多, 将来也不分配, 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 或者出去打工, 早点赚钱呢。

 ” 这是大部分农民思想的突出表现, 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 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 同时他们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 认为大学不分配, 上大学没用,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 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

 怀有这种思想的农民在教育子女时, 就会灌输这种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头脑之中, 使那些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 读完小学或中学就辍学回家了。

 也有许多农民是非常看中读书的, 希望子女成才, 能出人头地。

 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

 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 他们的收入低而教育费用又在不断上涨, 让许多农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都有一定困难, 许多农民甚至无力供养, 导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

 供一个初中生就更吃力了, 更何况供一个大学生呢!

 农村的经济条件会使许多孩子无法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 但读书的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

 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 小学向初中过渡时, 有一部分学生流失; 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 而且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 初三为辍学高峰。

 据统计, 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 60%以上要回到农村, 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 达到 80%以上。

 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

 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 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 学到的基础文化课, 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

 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一些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孩子, 有的甚至是未成年人, 便融入了 滚滚打工洪流……目前在农村流传着“要打工, 上初中” 的思想,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 均认为学历不用太高, 只要会写几个简单的字, 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 由于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工厂在招聘工人时一般都会把学历限制指定在初中毕业, 所以, 很多学生和家长似乎在此看到了一个日后生存的标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 在农村令同村人羡慕的已不再是家里有几个男孩的家庭, 而是家中有几个女孩外出打工的家庭, 女孩一般不会惹事, 大部分工厂的工作都适合女孩去做, 所以, 在农村十四岁左右的女孩辍学外出打工接济家庭经济已成为农村一个主要的打工趋势。

 发展农村教育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发展农村教育, 办好农村学校, 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教育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 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农村教育瓶颈, 因为, 有了钱, 农村中小学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靠近现代化的教学条件; 有了钱, 农民子弟就可以不因贫穷而大量辍学; 有了钱, 农村教师就能安居乐业, 心无旁骛的培育下一代; 有了钱, 农村教育的各项改革就容易顺利实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要让孩子们上好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温家宝总理说, 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 提高保障水平。

 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在试点基础上, 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 办学、 投入等体制改革,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温家宝指出, 办好各级各类教育, 必须抓好三项工作:

 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 津补贴制度。

 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 将由去年的 1076 亿元增加到 1562 亿元; 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

 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

 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这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初步实现小康的政府财政而言, 适当向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全面推进现代化的事业则是千秋功业。

推荐访问: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 现状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