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全文),供大家参考。

大国崛起(全文)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 解读 15 世纪以来 500 年的时间里,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 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从政治、 经济、 思想、 宗教、 艺术、 军事、 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 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 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当然,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 至今为止, 真正的“世界性大国” 只有荷兰、 英国、 美国。

 我们现在看, 这些“大国” 有几个共同点:

 一、 有对外扩张的历史, 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 枪炮就到哪里, 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 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 50 多个地方有驻军, 成为“世界警察” 。

 二、 曾经称霸世界、 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 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 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英语成为世界语言, 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 留个世界的“遗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 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 在工业、 科技、 教育、 文化、 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械制造业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子技术的应用, 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

 它们制定推行了 世界经济活动标准, 荷兰出现了 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 英国推行了 全球自由经济, 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 采取了 政府干预经济, 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 挽救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 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 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 要么是幕后操纵者, 要么是直接参与者, 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 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 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 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 文化张力等, 但是在学者眼里, 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 制度方面。

 这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今天的中国, 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

 我们的发

 展, 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 中国的和平发展, 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 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 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

 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 瓦特、 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 亲王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 工业革命? 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 自由的宗教环境, 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

 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 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 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 一百多年前, 美国的大炮打开了 日本封闭的国门; 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 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

 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 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

 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 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 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

 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 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 沙皇彼得一世、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 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 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 此时他(她)

 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

 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 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文化教育是保障,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

 “正是由于穷困, 所以要办教育。

 ”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 29 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

 “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

 过去, 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 , 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 镇压下去了 。

 后来, 在西方“自由、 平等、 博爱” 民主思想的感召下, 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 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 并提出了“三民主义” 进步思想。1919 年的“五四运动” 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 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 (民主)和“赛先生” (科学)

 来救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 又为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

 可见, 这些“大文化” 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 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 。

 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 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 500 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 掂量1 2 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

 重视科学和教育、 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

 因此, 我国只有重视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善于借

 鉴别国经验,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 ,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 解读 15 世纪以来 500 年的时间里,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 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从政治、 经济、 思想、 宗教、 艺术、 军事、 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地振兴自己, 那么正在重新地走上国际的舞台, 正在开始发挥一个重要国家的作用, 因此, 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如何能够从别人经历过的那些个风风雨雨当中能够体会到一些个历史的启示, 历史的这种训诫, 也就是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 从历史中来汲取经验和教训, 别人是做出过哪些成功的事情, 而又犯过哪些错误,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有自强的精神, 才有自立的可能, 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

 中华民族, 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

 我们有韧劲, 却缺乏思考、 也缺乏自省; 我们有力量, 却缺乏动力, 也缺乏勇气。

 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 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 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 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 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 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总统, 才能永垂史册, 这样的国家, 才能熠熠生辉。

 那么只有正视历史, 直面失败, 历史才不会重演, 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 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 搞浮夸, 搞假政绩, 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 根本不能从本质上, 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

 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 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为了 对付苏联, 美国总统对中国的领导人物明确暗示只要中国肯“配合” , 美国会满足中国提出的任何要求, 中国领导人却没有接受, 而错过了这样好一个机会, 若是刚经受过文化大革命和内乱的中国答应的话, 中国就会从美国那里得到很多的支持, 不管是金钱还是物质, 对于迫切需要发展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接受美国的邀请, 中国也许会比现在强大更多, 而不是现在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说抓住机遇是很重要的。

 邓小平所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 使中国打开国门, 为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一个大国的崛起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实力的增强。

 一个民族要成为一个大国, 则要有自强的精神, 这样才能够自立, 才能够称的上是一个国家才能够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不久前中国举办了宣扬孔子精神的活动, 吸引了 不少外国的学者, 宣扬了儒家文化, 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让世界人民知道和了 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孔子的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 尽管受时代局限, 他的有些思想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在今天已不再适用, 但这无法遮挡他思想智慧的光芒, 也不妨碍他的思想继续为当代人所广泛运用。

 将孔子思想与当代席卷全球的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乍看有些牵强。

 但其实不然, 因为任何经济模式都离不开人们的思想活动, 离不开民族性格, 离不开社会习俗文化。

 同时, 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多地与地缘政治、 国家利益、 全球事务相关联, 一个国家的实力也不再仅以经济、 军事实力来概括, 而是包括文化、 法律等软实力在内的实力汇合。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与国际社会交流、 合作、 共赢的局面不断拓展的大背景下, 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丰富国际交往语汇、 丰富国际交流智慧, 是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扩大共同利益, 增加共同关注, 才能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多的和平和谐因素, 从而减少对立、 冲突, 争取共赢。

 孔子倡导的“和谐” 、 “和睦” 、 “和平” , 强调“和合之境” 、 “和而不合” , 可以说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 的哲学基础。

 财经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领域。

 在外交以人为本、 为民外交的思想指导下, 传播孔子思想, 能够帮助外国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帮助外国认识中国市场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

 同时, 为国际交往注入中华文明的因子, 以经典哲学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大国, 在履行对世界的责任。

 大国崛起》 观后感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 , 引起了 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

 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解读 15 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 , 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 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 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

 我们的发展, 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 中国的和平发展, 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 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 它解放了 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

 诞生了 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 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 亲王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 自由的宗教环境, 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 宽松的空间。

 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 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 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 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

 一百多年前, 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 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 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

 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 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

 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 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 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 伙伴。

 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 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 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

 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 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 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 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 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 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

 沙皇彼得一世、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 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 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 此时他(她)

 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

 为了自己...

推荐访问:大国崛起 大国 崛起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