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全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全文)

 

 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

 摘

 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 人民大众的科学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 我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除了历史原因外, 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是产生差距的原因之一。

 为此, 国务院在 2008 年正式颁发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纲要》 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计划” , 认真探索科学传播普及工作的规律, 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围绕中小学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进行了探讨, 讨论了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可行方法。

 一. 全民科学素质是影响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 是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的兴衰历史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势态, 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主要因素, 不外乎有科学技术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实力、 军事装备的程度、 民族的凝聚力等等,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国民素质, 而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助于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有助于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成为国家的大计、人民的愿望。

 如何提高和怎样加速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 已成为历史赋予所有公民, 特别是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项重要目 标之一。

 1995年 6 月 20 日, 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01 年 9 月 20日, 中共中央发布了《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国务院于 2006 年 2

 月 6 日正式发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三个《纲要》全面明确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全面实施《纲要》 无疑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工程。

 认真学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以下简称《素质纲要》 ), 把科技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增强国家实力的根本需要。

 颁布《素质纲要》 的意义重大, 此《纲要》 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计划”。

 因此, 认真探索科学传播普及工作的规律, 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才是至关紧要的。

 二. 全民科学素质现状 建国 50 周年的 1999 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CAST)

 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

 该计划着眼于未来 40~50 年, 立足中国国情, 发挥政府、 非政府组织、 企业、 社区的全社会作用, 目标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到2049 年, 也就是建国 100 周年的时候, 使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 5 次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 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

 中美两国的基本情况如下:

 上世纪 90 年代初, 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0.3%, 而 1989 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为 6.9%; 2003 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最新统计比例上升为 1.98%[7], 而 2000 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增至 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根据联合国《2002 年人类发展报告》 的统计数据, 1998 年中国公民的中学净入学率仅为 50%, 而美国 1998 年的相应数据为 90%[8],相差整整 40 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公民对于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知识是完全陌生的。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得知, 2000 年我国 15 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 7.85 年, 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42 年, 这两个数据都显示我国公众受教育水平只有初中二年级的程度, 仅仅相当于美国 100 年前 15 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

 与 1999 年美国人均受教育 12.7 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

 相比, 我国整整低了近 5 年。

 而美国在历史上的发展经验又告诉我们:

 20 世纪上半叶, 美国将 25 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 8 年提高到 9 年用了大约 40 年的时间。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偏低, 面临高中入学率提高和入学人口高峰的双重压力。

 2004 年和 2005 年是我国高中学龄人口达到峰值的时期, 教师数量不足, 需要补充的教师数量可能达到 120 万人左右。

 教师素质也急待提高。

 2002 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72.87%, 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53.5%。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 体育、 音乐、 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中, 教师的合格率仅为 40~60%, 低于其他类课程的教师合格率。

 师资不足和教师合格率不高, 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的师资力量薄弱, 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科学素质的水平 我国劳动力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一, 15~64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68.3%,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5 个百分点。

 而且, 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众多的劳动力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资源。

 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人口科学素质水平较低, 仅为 1%~2%。

 这样的现状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需要全民行动

 “纲要” 提出, “十一五” 期间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其中, 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包括:

 宣传科学发展观, 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有限、 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 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 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 培养改善生存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 将采取措施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 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 为

 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条件支持。

 要坚持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教育计划之中。科学的传播普及工作本质是教育, 是面向全体公民的科学教育, 这应当是落实《素质纲要》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教育涉及到如何将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 也涉及到中国的高、 中、 初级教育结构如何合理分布以及受教育的公平性等问题, 都关系到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注意到, 世界发达国家提高竞争力、 建立创新体系, 都把国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放在了第一位; 我国也早已明确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问题是如何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

 目前, 国家已明确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制教育, 要加大力度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高校招录方式的改革等等, 这无疑将有力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同时,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不是靠一两个部门或几个单位能够承担起来的, 也不是单纯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举办一些活动、 培训班能够完成的,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的要求, 人人都要接受科学教育, 人人都有义务支持或参与这项工作, 努力把部门和个人的有关工作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全民素质教育计划之中, 抓住机遇, 把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公众科普在内容和形式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 中小学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世纪, 中国靠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邓小平说:“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从何着手呢? 我想从科学和教育入手。

 ” 发展科学, 教育是关键, 加强科普教育是基础。

 因此, 我们要在中小学认真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 在学校中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活动, 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科学、 爱科学、 讲科学兴趣, 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 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工作。

 在中小学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应当根据青少年特点, 结合中小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因地制宜地开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 培养科学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 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校门, 参加适当的劳动, 参观生产流程及科技展览等, 使他们较好了解现代生产的状况、 设施及组织管理等特点要求, 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发明的悟性。

 积极开展课余兴趣小组活动, 开展劳技发明展览及成果比赛, 让学生结合科技知识, 尝试性地实验发明项目。

 把学校办成充满“科学味” 的良好氛围。

 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普教育, 调动他们的创造性, 我们的科技工作就会取得长足的进展, 推进“科教兴国” 战略的实施。

 利用中小学这一开展科普教育的主渠道,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素质培养:

 1) 把树立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 培养科学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普及中小学科普系列读物,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发明、 科技创新竞赛、 科技夏令营等课内外科技活

 动.

 2) 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 建设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室, 提供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 拓展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功能。

 成都市的中小学可以与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高新技术开发区、 科技园区等进行联系, 请他们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基地, 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考察学习和实践活动, 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

 3) 要针对中小学教师科普教育能力的提高, 开办培训班和设置培训课程, 使相关教师掌握有关科学传播、 科技文化史、 科普创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建立一支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 指导青少年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

  4) 加强中小学青少年科技工作的合作与交流, 发掘和培养一批在相关学科上具有较高动手动脑能力的青少年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知识技能竞赛, 为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打好基础。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民的参与。

 但中小学科学教育, 是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 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起始阶段。

 政府和社会各界, 应当高度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 使其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得到应有的重视, 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打下坚实科学基础的有用人才。

 只有中小学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和普及落到实处, 才能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

 [2] 乔治·

 E.

 · 迪波尔(George E.

 Deboer ,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2061 项目 副主任)

 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论坛 ·

 北京 2004” 上的大会主题报告, 2061 计划:

 一项目标明确的科学教育改革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第 55 页。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 《2003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年,第 20 页。

推荐访问:中小学科普教育与全民科学素质 中小学 科普 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