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4篇

关于开展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4篇

关于开展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篇1

  围绕迭代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核心业务流程再造、多场景协同应用,以数字化重塑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治理“数字空间”。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开展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为贯彻落实省自然资源厅《全省自然资源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和《舟山市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为舟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省委数字化改革“1+5+2”的总体架构、市委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省厅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以“一朵云”“一张图”“一平台”及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舟山节点为支撑,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政务服务、综合监管、防灾减灾、决策分析为核心应用的信息化体系。开发应用“空间码”,迭代升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强数据共享,打造一批有舟山特色的应用场景,全力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联通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架构“数字国土空间”,加快治理理念、机制、工具、手段、方法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推进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从技术理性向制度理性跨越,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平台迭代升级

  1.迭代升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围绕迭代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核心业务流程再造、多场景协同应用,以数字化重塑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治理“数字空间”。面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新要求,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数据归集,聚焦涉密涉敏数据归集应用,持续完善应用支撑、服务保障的中枢,实现对核心数据的分布式归集和闭环管理,形成基础“底图、底板、底线”。

  2.推进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舟山节点建设。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按照空间治理需求,建设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将可被共享的相关数据与服务进行接入整合,建立自然空间、人造空间和未来空间等数据为一体的空间治理数据库(一库)地理信息子库,用于支撑应用场景建设及向其他部门提供相关数据服务。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行业管理的应用场景,而空间治理平台重点建设跨部门业务应用场景,两类场景将共同注册到空间治理应用场景门户,共同形成“空间治理场景”的全景视图。

  3.“一码大串联”——创新应用“空间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融入“空间码”机制,通过空间地块信息关联,实现地块本身数据的图属关联、前后续业务环节的关联、主支线业务的关联,以此为基础,实现规划编制、用地报批、土地供应、不动产登记等全业务阶段的一码串联,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治理体系,持续对数据进行清理、规范,不断提高“一张图”数据的真实性、现势性和一致性。完成地块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一码串联,为进行一码查询、一码共享、一码监管、项目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奠定基础。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二)加强数据共享利用

  1.加强数据仓建设。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载体,建设市级合仓、县级分仓,系统内聚焦规划、现状、管理类数据,推进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与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相连,接收省级回家数据,同时与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相连,接收其他部门数据。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2.加强数据归集。根据浙江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系统建设的要求,做好信息系统编目和公共数据归集工作。明确数据归集主体责任,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定期开展数据质量巡检,将数据质量责任压实到数源部门。遵循“分兵把守、各自建设、统一服务”的原则,强化数据的全面汇聚、融合、联通,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统一支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和对外服务。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3.加强数据治理。制定数据治理细则,加强源头治理, 明确数据生产者主体责任,确保各类数据按统一数据标准进行生产,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基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的统一归集功能,开发对应工具,按照场景应用要求,对归集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位置匹配、属性整合、融合处理等,并根据“空间码”赋码办法,对数据的空间和属性关联关系进行预处理,形成规范有效的应用数据成果,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4.拓展数字化支撑场景。

  (1)建立舟山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数据体系。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下整合、集成、规范、扩展现有的测绘、规划、土地、矿产、海洋、林业等数据,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相连、二三维一体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一张图”。

  (2)拓展多维前端感知手段。充分利用摄像头、无人机、卫星影像等智能监测感知设备拓展监测手段。

  (3)充分整合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相关感知设备。整合对接原林业、海洋及各地已建成的摄像头监控网络,实现监控范围拓展。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单位: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三)建设一批应用场景

  按照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浙江省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和舟山实际情况,将应用分类体系划分为调查监测、政务服务、综合监管、防灾减灾、决策分析五类。在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摸清舟山市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使用现状,充分利用省部已经建成和将要建设的系统,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和夯实基础、急用现行的原则。对于明确使用省、部级统建系统的,做好数据对接和共享,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正确性。对明确需要舟山市自建系统的,需做好详细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确保应用系统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使用。

  1.部署省、部级场景应用。对明确使用省、部级统建系统的,做好数据对接和共享,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正确性,并根据省、部级推出的综合场景结合舟山特点进行应用。

  (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2.参与省级场景试点。抓好市级负责的省级场景项目的试点建设(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局各相关处室),抓好县(区)负责的省级试点项目的试点建设(牵头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协同处室:改革发展处、各相关处室)

  3.建设舟山特色场景。对确需舟山市自建系统的,需做好详细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确保应用系统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使用。

  (1)开发舟山市自然资源“云账簿”多跨场景(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

  主要包括:

  ①天巡地查--耕地监管子场景(牵头处室:总督察办)

  ②土地项目批后监管场景(牵头处室:开发利用处)

  ③涉海项目监管场景(牵头处室:海域海岛处)

  ④智能准入场景(牵头处室:开发利用处)

  (2)不动产智治舟山场景(牵头处室:不动产登记中心)

  (3)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应用(牵头处室:空间规划处)

  (4)其它场景(牵头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四)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与全市数字化改革的融合

  根据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重点工作,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工作。

  1.融合对接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对接市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所有前端应用都集成于“浙里办”“浙政钉”中。集成应用,做好组件共享,加强数据归集,政府网络统一按市政府要求使用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完善数据仓建设。(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

  2.融合对接市党政机关智治系统。对接市党政机关智治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党政机关智治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办公室、各相关处室)

  3.融合对接市数字政府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社会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政府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着重抓好自然资源“云账簿”多跨场景项目的对接。(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信息中心、各相关处室)

  4.融合对接市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经济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经济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行政许可处、各相关处室)

  5.融合对接市数字社会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社会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社会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着重抓好不动产登记服务应用项目的对接。(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不动产登记中心、各相关处室)

  6.融合对接市数字法治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法治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法治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测绘处、各相关处室)

  (五)建立完善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基础网络环境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依托于舟山政务云,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自然资源和规划网络环境,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业务专网,以及互联网,为业务流转和系统对接建立“高速公路”。(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办公室)

  2.建立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运行监控和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有序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关键软硬件的自主可控,从而建成具备安全保密和方便高效能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推进信息化系统的运营绩效管理,定期分析系统运行情况,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制度。(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办公室)

  三、工作计划

  (一)近期目标(2021年12月底):迭代深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动数据归集、业务协同以及数据更新机制完善;推动舟山市自然资源“云帐簿”多跨场景(“云帐簿”二期-自然资源多维度感知监管)等重点应用上线运行,初步建成覆盖全域、共享共用的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同时通过集成市域空间数据、提供空间治理工具箱、典型应用场景,力争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纵横衔接、统分结合、上下贯通”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中期目标(2022年12月底):全面建成“精准分析、整体优化、高效利用、依法保护、科学治理”的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通过迭代升级节点功能,深化应用推广,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拓宽平台赋能实际业务范围面。完成“云帐簿”二期-自然资源多维度感知监管,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远期目标(2025年12月底):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以“一朵云”“一张图”“一平台”及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舟山节点为支撑,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政务服务、综合监管、防灾减灾、决策分析为核心应用的信息化体系,全面增强动态监测、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智能监管、防灾减灾及科学决策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实现从传统管理到精准治理的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实行专班运作,挂图作战。对照省厅、市数字化改革落实到市、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任务,设立具体负责人,制定具体工作清单,推进具体工作。各县(区)局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围绕数字化改革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二)完善推进机制。按照省厅、市委数字化改革框架,坚持顶层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市局在开展市级数字化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各县(区)局按省厅、市级规范对接平台、数据仓工作,县(区)局立足市级平台开展试点场景开发,避免重复,建立本级数据子仓,并做好本级党委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

  (三)提升应用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应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化系统应用责任。及时收集并解决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以用促建,完善系统建设,使数字化改革真正融入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

  (四)加强监督考核。将数字化改革纳入市局各处室、下属事业单位、县(区)局年度绩效考核,建立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每月考进度,双月亮成果,年度评先进;鼓励各地积极参与省级试点、市级试点和特色创新应用,开展相关政策理论、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研究,大力开展改革创新项目,及时总结推广改革模式与经验。

关于开展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更加解放的思想、突破常规的举措,集中时间和力量抓紧抓实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推进、难点突破,市委决定,将20**年确定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省委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全省组织部长会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城市提档、开放兴市“四大战略”,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和机制建设,强化人才服务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扩大人才增量、服务人才存量”,积极留住用好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着力点,采取项目化、工程化的方式,制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扎扎实实抓几件实事,实实在在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任务结合起来,在保证全年工作任务落实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吸纳留住用好各方面人才,为推动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用好各类现有人才,培养储备未来发展需要人才,精准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人才政策配套完善和重点人才制度机制改革,着力实现重点工作有新进展、难点工作有新突破、创新工作有新成效,全市各类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结构逐步优化、质量明显提升、作用显著发挥、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全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人才贡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

  在“人才队伍建设年”活动中,主要通过“五个牵动”,推进“五个强化”。

  (一)以夯实基础为牵动,强化顶层设计、统筹部署

  1.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坚持问题导向,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研,在总结近年来人才工作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重点了解掌握全市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查摆剖析引才难、留才难、创新人才偏少等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2.建立人才信息库

  研究制定《全市人才实名制台账管理办法》,分级分类细化人才标准,准确采集人才基础信息。建立健全六支人才队伍,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在外优秀企业家、科技英才、学子信息库。对各类人才信息库实行系统精准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维护。充分发挥人才信息库作用,对引进、流出、需缺人才等情况实时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3.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需缺人才目录和引才程序

  研究制定《企事业单位需缺人才专业目录申报及审核办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精准、实用原则,做好供需对接,动态调整《市属事业单位需缺人才专业目录》,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专业可适当放宽。征集发布《重点企业需缺人才专业目录》。根据全市编制使用和需缺岗位情况,编制年度事业单位引才用编计划,规范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程序。

  4.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意见》

  按照省委将要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完善人才配套措施,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和政策的执行落实,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5.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及时筹备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对标对表抓好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二)以拓宽渠道为牵动,强化人才引进、招贤纳士

  6.“招商式”引才

  整合各方面力量,组建专业化人才招录队伍,结合参加全省面向重点高校开展的“人才周”活动,分赴全国华中、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深入开展人才政策进“百校”,书记、市长、组织部长等市领导进校园宣讲,校园招聘等活动,宣传人才政策,介绍需缺岗位,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招录省委选调生,招聘企事业单位需缺人才。

  7.“打捆式”引才

  搭建网上和现场招聘平台,统筹开展1-2次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引进工作。统一发布公告,有分有合地组织报名、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工作,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招聘、引才成本,增强工作实效。

  8.“对接式”引才

  完善用好全市7家大学生创业社区,以推动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市校合作。依托企事业单位,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人才智库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校干部人才锻炼基地、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市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后勤保障中心等大学生见习、就业、创业平台载体和基地建设。推进市职教集团等我市院校,与企业和经济组织直接对接服务,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送资金进校园,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

  9.“乡情式”引才

  继续推进“金凤还巢”计划,加强优秀企业家、科技英才、学子的常态化沟通联系,实行重点高校在读大学生、在职教师联系卡制度。组织开展“高端人才论坛”活动,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学者、高端管理人才回家乡考察、讲学,开展技术服务,提供高层次指导、咨询。

  10.“候鸟式”引才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的原则,拓宽引才引智视野,以政策、项目、情感为纽带,柔性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团队),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与全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遴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到县(市)区或市直部门挂职,遴选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到有具体需求的企业柔性挂职,带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向我市流动。

  (三)以分类培养为牵动,强化素质提升、有序流动

  11.抓好党政人才培养

  深入落实省委组织部“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计划”“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抓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认真落实

  《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2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围绕全市重点工作任务,举办推进市域经济振兴发展专题培训、文旅融合专题培训、扶贫系统干部专题培训、年轻干部集中调训等培训班,分级分类抓好党政干部培训。加强省委选调生培养,建立选调生成长档案、指定专人担任导师、及时选派到基层历练、跟踪考核、择优使用,完善选拔培养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不少于10天的新任职选调生集中培训,将试用期满的选调生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在职数限额内,根据工作需要,优先兑现职务职级待遇,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使用。

  12.抓好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

  通过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织开展农技专家下基层、科技下乡等活动,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型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500人以上,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30个,遴选推广农民群众急需、优质绿色高效技术20项。

  13.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网上培训100课时、现场专题培训2期,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人以上。组织骨干企业负责人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展经贸交流,着力吸引一批企业紧缺的技术领军、高端管理人才入驻我市,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储备。

  14.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开展“驻校教研”“送教下乡”活动,推进“十百千”名师培养工程。持续推进名医培养工程,确立市级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个,强化20个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围绕发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一批急需紧缺创新人才(团队),加强青年科技创新、新文创产业等人才培养。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150人以上科技特派员,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市乡镇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全覆盖。

  15.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

  落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壮大制造技能人才群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指导督促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将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补贴范围。推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行“订单式培训”“委托式培养”,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企业培养专业对口技能人才,全年培训高技能人才800人以上。

  16.抓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建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内部调剂、公开招考等方式,逐步加强社工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以“五社联动”

  (社区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联动、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联动、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联动、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人员联动、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联动)为契机,在全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屯)、事业单位、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中开发设置专业社工岗位,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力度,鼓励多方资金投入,依托争取到的上级社工项目,组织开展社工考前培训50人、60课时,对取得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的兑现专项补贴。

  17.积极创新基层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落实省委组织部将要出台的关于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方案,推动人才有序合理流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双向挂职锻炼。从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选拔乡镇党政正职,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选拔优秀网格员进入乡镇(街道)事业编制。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工作,探索“社会化招聘+本土推优+大学生实践”的村党组织带头人职业化建设模式,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增设社工员岗位,降低社工准入门槛,落实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促进基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逐步持证上岗。探索实施人才编制“周转池”,开展省委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市管局用”、卫生领域人才“县管乡用”、乡村教师“县管校聘”的有效做法,鼓励引导人才援边助边,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四)以搭建平台为牵动,强化创新驱动、创业支撑

  18.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继续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火炬计划农机特色产业基地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科学家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户、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0户,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5个,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0户。

  19.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加大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支持服务企事业单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长春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促进成果转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三年培育计划,深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

  20.推进重点项目平台建设

  围绕服务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实行“项目+人才”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优化人才计划、资金,择优支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持续关注指导,给予政策支持,推动人才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21.推进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市政府闲置楼宇场地,建设人才产业园。结合我市产业项目和人才发展需求,设置高端人才引进、企业引智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人才政策服务、人才流动开发、创业创新孵化、科技成果展示、信息资源共享交流、生活保障服务等功能专区,为各类企业和人才提供产业链、要素链、信息链、政策链全链条服务,用工招聘、技能提升、职称评审等全流程代办服务和产业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选拔、开发、利用等全要素支持,形成人才资源、产业项目集聚效应,最大限度释放人才产业资源创新创造活力。

  (五)以落靠政策为牵动,强化政治引领、激励保障

  22、落实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政策要求

  深入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省委贯彻意见》以及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关于年轻干部配备要求。加大年轻干部选配力度,今年年底前,县级党政班子中40岁左右的干部达到相应层级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六分之一,2021年12月底达到五分之一;2021年年底换届时,40岁左右县(市)区党政正职配备数量达到相应层级党政正职总数的八分之一;今年年底前,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配备比例不低于相应层级领导班子成员总数5%,市直部门35岁左右内设机构正职,配备比例不低于内设机构正职总数的15%。积极开展市直单位与县(市)区干部双向挂职工作,从全市选派40名优秀年经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其中,从市直单位选拔20名年轻干部“下挂”到城区、乡镇(街道)锻炼,从县(市)区选派20名干部“上挂”到重点行业领域、承担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市直有关单位锻炼。

  23.开展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查

  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一次全面自查和督查。加大《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市直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一般要采取人才引进或公开招聘方式”等有关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推动落实援企稳岗、大学毕业生见习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及时跟进完善、细化配套政策措施。

  24.评选表彰优秀人才

  建立人才荣誉制度,大力宣传表彰奖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开展第八批市级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市级专家)、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村致富领头人等各类优秀人才评选活动,打造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群体。

  25.探索实施多元化、多维度人才评价激励办法。

  从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定社会贡献度等指标权重,将人才支持与企业贡献挂钩,按照企业当年实缴税金情况,确定相应人才支持指标。探索事业单位人才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试点开展差额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以制度创新激励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研究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把现有人才留住用好。

  26.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

  研究制定《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和《人才公寓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利用保障房等资源,完成150套以上人才公寓建设任务,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7.完善联系专家人才制度

  组织各级党政领导与专家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选调生结对子,开展点对点联络服务,定期听取专家人才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掌握、有效解决专家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8.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广大专家人才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建立青年人才定期开展国情省情市情研修机制。注重从基层一线专家人才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人才队伍建设年”活动是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载体,是今年全市组织工作项目化管理的重点项目。各级党委(党组)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制,把抓好人才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以“人才队伍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大探索实践力度,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服务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各级组织部门要担负起牵头抓总、督办落实职责,建强机构、配强力量,在推动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中积极作为。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市“两强四双”组织考评体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实行人才工作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制定分级分类考核评估办法,强化正向激励和结果运用,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用人单位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实行项目推进

  要对标中央、省委、市委要求,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成效,工程化、项目化推进落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按照部门职能和各自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台账式管理、挂图作战。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年”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抓好推进落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统筹协调、综合汇总和督办落实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及时跟进分析研判,总结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三)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通过开辟专栏等形式,多角度广泛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年”活动的进展情况,好做法好经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大成果,宣传解读我市人才政策,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于开展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篇3

  将数字化改革纳入市局各处室、下属事业单位、县(区)局年度绩效考核,建立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开展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为贯彻落实省自然资源厅《全省自然资源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和《舟山市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为舟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省委数字化改革“1+5+2”的总体架构、市委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省厅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以“一朵云”“一张图”“一平台”及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舟山节点为支撑,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政务服务、综合监管、防灾减灾、决策分析为核心应用的信息化体系。开发应用“空间码”,迭代升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强数据共享,打造一批有舟山特色的应用场景,全力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联通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架构“数字国土空间”,加快治理理念、机制、工具、手段、方法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推进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从技术理性向制度理性跨越,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平台迭代升级

  1.迭代升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围绕迭代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核心业务流程再造、多场景协同应用,以数字化重塑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治理“数字空间”。面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新要求,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数据归集,聚焦涉密涉敏数据归集应用,持续完善应用支撑、服务保障的中枢,实现对核心数据的分布式归集和闭环管理,形成基础“底图、底板、底线”。

  2.推进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舟山节点建设。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按照空间治理需求,建设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将可被共享的相关数据与服务进行接入整合,建立自然空间、人造空间和未来空间等数据为一体的空间治理数据库(一库)地理信息子库,用于支撑应用场景建设及向其他部门提供相关数据服务。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行业管理的应用场景,而空间治理平台重点建设跨部门业务应用场景,两类场景将共同注册到空间治理应用场景门户,共同形成“空间治理场景”的全景视图。

  3.“一码大串联”——创新应用“空间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融入“空间码”机制,通过空间地块信息关联,实现地块本身数据的图属关联、前后续业务环节的关联、主支线业务的关联,以此为基础,实现规划编制、用地报批、土地供应、不动产登记等全业务阶段的一码串联,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治理体系,持续对数据进行清理、规范,不断提高“一张图”数据的真实性、现势性和一致性。完成地块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一码串联,为进行一码查询、一码共享、一码监管、项目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奠定基础。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二)加强数据共享利用

  1.加强数据仓建设。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载体,建设市级合仓、县级分仓,系统内聚焦规划、现状、管理类数据,推进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与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相连,接收省级回家数据,同时与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相连,接收其他部门数据。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2.加强数据归集。根据浙江省一体化数据资源系统建设的要求,做好信息系统编目和公共数据归集工作。明确数据归集主体责任,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定期开展数据质量巡检,将数据质量责任压实到数源部门。遵循“分兵把守、各自建设、统一服务”的原则,强化数据的全面汇聚、融合、联通,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统一支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和对外服务。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3.加强数据治理。制定数据治理细则,加强源头治理, 明确数据生产者主体责任,确保各类数据按统一数据标准进行生产,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基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的统一归集功能,开发对应工具,按照场景应用要求,对归集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位置匹配、属性整合、融合处理等,并根据“空间码”赋码办法,对数据的空间和属性关联关系进行预处理,形成规范有效的应用数据成果,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4.拓展数字化支撑场景。

  (1)建立舟山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数据体系。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下整合、集成、规范、扩展现有的测绘、规划、土地、矿产、海洋、林业等数据,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相连、二三维一体的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一张图”。

  (2)拓展多维前端感知手段。充分利用摄像头、无人机、卫星影像等智能监测感知设备拓展监测手段。

  (3)充分整合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相关感知设备。整合对接原林业、海洋及各地已建成的摄像头监控网络,实现监控范围拓展。

  (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单位: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三)建设一批应用场景

  按照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浙江省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和舟山实际情况,将应用分类体系划分为调查监测、政务服务、综合监管、防灾减灾、决策分析五类。在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摸清舟山市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使用现状,充分利用省部已经建成和将要建设的系统,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和夯实基础、急用现行的原则。对于明确使用省、部级统建系统的,做好数据对接和共享,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正确性。对明确需要舟山市自建系统的,需做好详细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确保应用系统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使用。

  1.部署省、部级场景应用。对明确使用省、部级统建系统的,做好数据对接和共享,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正确性,并根据省、部级推出的综合场景结合舟山特点进行应用。

  (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2.参与省级场景试点。抓好市级负责的省级场景项目的试点建设(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局各相关处室),抓好县(区)负责的省级试点项目的试点建设(牵头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协同处室:改革发展处、各相关处室)

  3.建设舟山特色场景。对确需舟山市自建系统的,需做好详细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确保应用系统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使用。

  (1)开发舟山市自然资源“云账簿”多跨场景(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

  主要包括:

  ①天巡地查--耕地监管子场景(牵头处室:总督察办)

  ②土地项目批后监管场景(牵头处室:开发利用处)

  ③涉海项目监管场景(牵头处室:海域海岛处)

  ④智能准入场景(牵头处室:开发利用处)

  (2)不动产智治舟山场景(牵头处室:不动产登记中心)

  (3)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应用(牵头处室:空间规划处)

  (4)其它场景(牵头处室:各相关处室、各县(区、功能区)局)

  (四)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与全市数字化改革的融合

  根据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重点工作,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数字化改革工作。

  1.融合对接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对接市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所有前端应用都集成于“浙里办”“浙政钉”中。集成应用,做好组件共享,加强数据归集,政府网络统一按市政府要求使用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完善数据仓建设。(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各相关处室)

  2.融合对接市党政机关智治系统。对接市党政机关智治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党政机关智治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办公室、各相关处室)

  3.融合对接市数字政府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社会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政府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着重抓好自然资源“云账簿”多跨场景项目的对接。(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信息中心、各相关处室)

  4.融合对接市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经济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经济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行政许可处、各相关处室)

  5.融合对接市数字社会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社会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社会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着重抓好不动产登记服务应用项目的对接。(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不动产登记中心、各相关处室)

  6.融合对接市数字法治系统建设。对接市数字法治建设方案,配合抓好涉及数字法治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内容。(牵头处室:局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处室:测绘处、各相关处室)

  (五)建立完善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基础网络环境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依托于舟山政务云,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自然资源和规划网络环境,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业务专网,以及互联网,为业务流转和系统对接建立“高速公路”。(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办公室)

  2.建立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运行监控和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有序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关键软硬件的自主可控,从而建成具备安全保密和方便高效能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推进信息化系统的运营绩效管理,定期分析系统运行情况,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制度。(牵头处室:信息中心,协同处室:办公室)

  三、工作计划

  (一)近期目标(2021年12月底):迭代深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动数据归集、业务协同以及数据更新机制完善;推动舟山市自然资源“云帐簿”多跨场景(“云帐簿”二期-自然资源多维度感知监管)等重点应用上线运行,初步建成覆盖全域、共享共用的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同时通过集成市域空间数据、提供空间治理工具箱、典型应用场景,力争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纵横衔接、统分结合、上下贯通”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中期目标(2022年12月底):全面建成“精准分析、整体优化、高效利用、依法保护、科学治理”的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舟山节点,通过迭代升级节点功能,深化应用推广,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拓宽平台赋能实际业务范围面。完成“云帐簿”二期-自然资源多维度感知监管,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远期目标(2025年12月底):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以“一朵云”“一张图”“一平台”及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舟山节点为支撑,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政务服务、综合监管、防灾减灾、决策分析为核心应用的信息化体系,全面增强动态监测、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智能监管、防灾减灾及科学决策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实现从传统管理到精准治理的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实行专班运作,挂图作战。对照省厅、市数字化改革落实到市、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任务,设立具体负责人,制定具体工作清单,推进具体工作。各县(区)局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围绕数字化改革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二)完善推进机制。按照省厅、市委数字化改革框架,坚持顶层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市局在开展市级数字化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各县(区)局按省厅、市级规范对接平台、数据仓工作,县(区)局立足市级平台开展试点场景开发,避免重复,建立本级数据子仓,并做好本级党委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

  (三)提升应用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应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化系统应用责任。及时收集并解决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以用促建,完善系统建设,使数字化改革真正融入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

  (四)加强监督考核。将数字化改革纳入市局各处室、下属事业单位、县(区)局年度绩效考核,建立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每月考进度,双月亮成果,年度评先进;鼓励各地积极参与省级试点、市级试点和特色创新应用,开展相关政策理论、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研究,大力开展改革创新项目,及时总结推广改革模式与经验。

关于开展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年”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篇4

  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关于全市开展农民工“根治欠薪”工作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根治欠薪”工作,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有力遏制农民工欠薪现象,有序规范用工行为,有效通畅欠薪处理渠道,确保了清欠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未因讨薪引发恶性事性和群体性上访事件。

  一、主想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抓实三次“层面”实行立体治理

  一是搞好工作安排,确保“根治欠薪”目标明确。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市“根治欠薪”工作想求,大家先后出台了《20XX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规划》《20XX年度治欠保支工作想点》等文件,并将“根治欠薪”工作纳入各职责单位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畴,根据部门责任分解细化各单位的目标任务,确保“根治欠薪”工作有的放矢。二是注重任务落实,力促“根治欠薪”有序推动。通过定期调度、开展督查,全面了解“根治欠薪”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采取下发督办函、召开专题会等方式,及时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使“根治欠薪”工作严格按既定规划推动。三是抓实部门协作,形成“根治欠薪”强大合力。市农民工工资清欠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监督职能,多个召集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召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题会议,形成了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三条“主线”拓宽治理渠道

  一是坚守日常监管“底线”。落实属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发挥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职能,有效前移监管处置平台;发挥人社部门监督检查职能,着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二是筑牢依法治理“红线”。始终保持“根治欠薪”的高压态势,多个组织发改、财政、公安、司法、工会等部门开展欠薪排查处置联合行动,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清欠、人力资源市场整顿、禁止使用童工、定期书面监察、根治欠薪行动等5项专项检查,共对6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检查,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143件,立案查处并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起,为300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10余万元。三是畅通投诉举报“快线”。依托专用投拆举报热线及市长热线、“12333”热线等多种渠道,广泛受理群众投诉举报。今年共受理投诉举报27件,均已处理到位。

  (三)紧盯两大“着重”严格风险防控

  一是主攻工程建设“据点”。严格贯彻执行省人社厅等四部门印发的《湖南省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办法》,着重对全市工程建设项目推行维权信息公示牌、用工实名制、工资专用账户、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有效规范了全市26次在建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及时整改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管理不规范、薪资支付不及时的问题。二是力堵行业监管“漏点”。结合工作现实,对住建、水利、交通、教育、电力等欠薪高发行业部门下达了工作交办函,责令各单位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限期办结欠薪案件,完成指定工作任务。截至X月底,对300余家用人单位20XX年度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进行了评价和劳动保障定期监察检查。

  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是欠薪问题尚未根除。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用工秩序混乱、管理多元乱象;政策性关闭煤矿、烂尾楼工程项目拖欠民工工资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保障制度难以落实。工程建设领域人员流动大、用工管理复杂,一些企业对强化监管抱有抵触情绪,劳动合同制、实名制系统、工资专用帐户制、银行代发工资制、工资支付保证金制等根治欠薪制度难以彻底落实。

  三、下阶段措施和打算

  一是进一步明晰治理职责。着重抓好企业工资支付主体职责、属地政府管理职责和有关部门监管职责的落实,严格考核问责,兑现绩效考核中关于农民工工资清欠项目的有关条款。

  二是进一步抓好执法监管。以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为抓手,下大力气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等源头治理工作,切实保障民工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抓实制度整改。加快“根治欠薪”工作制度建设,健全欠薪预警机制,畅通农民工维权途径,全面贯彻根治欠薪各项制度措施。

  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制约。按照国家30部委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开展联合惩戒,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职责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努力形成不敢欠薪、不能欠薪、不要欠薪的社会氛围。

  根治欠薪工作事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稳定大局。前段我市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上级的准绳想求和目标任务还有一定差距,大家将严格对照国家、省、市治欠保支工作的各项指标任务,全面发力、奋发作为,努力实现20XX年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目标。

推荐访问:队伍建设 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及举措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人才队伍提升方案 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 人才队伍建设举措 人才队伍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