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城问题与产业园高质量发展讲话(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跟大家面对面作一个比较系统的交流,首先欢迎20XX届XX之星,我们从20XX年开始招募XX之星,今年是第八年,每年都有一批新的精英加入到我们中电XX,我想未来在座的各位一定会成为XXX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欢迎来自各地、各城市公司的新同事到总部XX参观和交流。
我想大家此刻一定想知道一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东西,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成长有帮助的部分,客观地讲非常难。第一难是有限的时间怎么给大家比较有用的信息。第二难就是它既有知识的层级关系,也有应用的关系。
通常我们所见到的产业园区,或者产业地产这一类的知识体系,总体上它还是在房地产的框架内,不外乎是如何找地,如何开发建设,如何经营,包括销售和租赁,如何进行可持续地运营服务,大概就是这四个大的步骤。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规律仍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或者说这个时代,如果说我们仍然是在这样的框架体系内思考问题,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跟这个体制、体系已经不匹配,或者说我们仅仅拥有这样一个知识体系便很难适应未来对我们工作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展开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
把握时代新特征适应需求变化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如果说以蒸汽机的发现为标志,机械制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么我们现在正在进入到智能化的时代,大家可以罗列出若干跟这个时代相关联的一些新的技术概念,比如量子计算、区块链、5G、人工智能、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智能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从事着跟空间有关联的工作,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工作的本质,怎么去把握我们的未来,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用房地产的思维和房地产的工作方式是不够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我就展开这样一个内容。
在座年轻的各位同事,大多数20多岁,几乎所有人都经历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过程,当然它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相信大家对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这三者关系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工作本质的认识程度。
20XX年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判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时代。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思考,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如果说我们对这个新时代的特征,特别是跟我们的工作有关系的这些部分,还缺乏认识,那我觉得我们参与工作的这种状态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在我看来,我们进入的新时代是一个后工业化时代和一个新城市化的时代,从工业革命的角度可以叫智能时代,那么它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如果从工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很多地方很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一个数据我觉得很有代表性:XX集团明年有望达成一亿吨钢铁总产能,就这一个集团的产能已经是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现在美国、日本、欧洲都没有过亿吨,美国也只有7000多万吨。
而这个状态的另外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是过去重要的钢铁集团它们的厂区都已经完成了使命,首钢搬到曹妃甸以后,北京的石景山厂区基本就空下来,空了很多年。X钢现在重组以后,也急于知道怎么把空间利用好。
我们大家所经历过的,我们所在的城市,几十年前工业化时代就存在的很多厂区现在都被拆掉了,变成了住宅、商业综合体和新的城市设施。一方面,它体现的是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它体现的是相对落后的产能在被淘汰。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大量制造企业现在都面临着新的贸易环境、新的全球化竞争,它们都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但是普遍的情况是产能过剩。这一点过去若干年中央都比较重视,各地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减产能、调结构。那么我们做产业园区相关的业务,如果对这样基本的全局性的现象缺乏认识,我们肯定是找不到感觉的。
二是知识盈余。我记得前几年我们还专门讲过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数量,我这里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把他们都叫做知识分子,那这个人群数量肯定是世界第一。为什么?因为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多的,我们这么多的人才培养出来,大家都拥有知识,在生产知识的状态中面临知识盈余也是非常普遍的。那么怎么把这个盈余的知识组织起来、利用起来,这是互联网推动共享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角度。
归纳起来讲就是,我们今天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知识盈余,我们的新动能在哪里?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式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我们都需要回答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将走什么样的路?中电XX如何去引领这样的路?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刚刚参与到工作中来的时候,在顶层问题上、在宏观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必须要搞清楚的事情。
另外一个方面,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非常明显地发现,十多年前哪怕是位置不好的研发办公楼、厂房都可以卖掉或者租掉,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参与的企业没有那么多,供应是相对短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这个市场客观存在。然而今天,参与的企业多了,供应量大了。就全国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像XX、XX的办公楼宇都超过了1000万平米,很多三线城市用非正确的方式建设的产业园区比比皆是,但是很多利用效率很低。
有很多的企业,包括过去的知名住宅开发企业转型到这个领域来的时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要付出很多的代价去走一些弯路,因为找不到业务的正确方向,或者说找不到符合市场实际和中国经济产业发展实际的方法论。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发现的两种重要的依赖关系在这个时代正在明显减少。
第一个是企业对地域的依赖关系。比如说过去一个企业在XX的某个区域创业,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在这个区域可以生存、发展,但是它仅仅在这个地域能发展,离开了这个地域它就一筹莫展。现在这个情况变了,很多初创的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一种跨地域发展,它对地域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
第二个是企业对空间的依赖关系。因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是不会缺乏空间的,那种粗放的方式能够满足空间需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所以大家发现现在的客户很难像若干年前那样对空间有那么强的依赖性。
与此同时,有几种需求又在明显地增加:
一是价值链生态的需求。几年前我们就做过一些分析,对于一些初创的企业、小微企业,他们最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市场,也就是它的供应链、价值链、技术、人才、资金等,空间大概排在第四第五位。如果把一切价值的核心都放在空间上,很难说这个时代你能够在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你就始终在这个舞台的边缘。如果这个市场还有较高的获利能力,它就会因为市场调节因素有更多的参与者,让这个市场最后的盈利能力逐渐减弱。
如果你不在价值的核心,又寄希望于某些局部的市场,那这样的一种商业模式或者说这样的一种业务的可持续性就值得怀疑,但是空间一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如果你能够从这个要素出发,构建一种价值链的生态,那么你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就可以增强很多,企业对你的服务依赖性就可以增强很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价值链生态是我们满足市场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想昨天几位领导同事跟大家交流谈到产业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我们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采取的新办法。
二是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商业者。我们发现大部分小微企业,他们非常需要能够使他们茅塞顿开的商业者,能够帮助他们准确找到市场的切入点,能够比较健康地进入到发展的轨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帮助对接这种有价值的商业者,这也是我们服务中非常重要的。
三是营商环境。我们以空间作为业务的构架立足点或者说出发点,但是如果说我们不能跟营商环境的整体建立联系,那我们的服务也是有局限的。营商环境包括什么?一个企业全生命周期中在一个地方所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各种公共资源,是否跟它的发展相匹配、是否能到高效快捷解决问题的层面,其中包括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我们以空间为出发点,如果不能从整体上,也可以局部地去改善营商环境,用目标客户所期待的营商环境去面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很多商机。生态也好、环境也好,这些是可以构建的。客观上提出来的问题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如何解决?如何解决得好?如何把营商环境某些方面跟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能够创新出新的交易结构?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
践行系统规划方法论保障协调发展
“一个平台、两个方法论”的内容非常多,今天我重点讲一下系统规划的方法论。我估计大家现在心里都在思考自己的工作与某种专业属性的匹配或者定位,其实你们现在可以先放下来,不要去想我们过去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甚至也不要想过去我做过哪些工作。
先想我们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只有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专业的被别人梳理过的指标体系出发,才能想得通。如果你的知识结构存在问题,获得的信息无法很好的消化,那么新知识也无法掌握。但是如果垒起来的知识结构是从问题出发的,那我相信你对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可能更加自觉。
为什么我们要讲系统规划方法论?这是我们现在,刚才前面所讲的这个时代特征、这个产业组织中所遇到的新的问题,是从这里出发来的。当然规划问题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从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首先从规划上表现出来的是规划的脱节。我想无论是做哪方面的工作,我们都不能离开规划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在规划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具备一些基本的沟通能力,我觉得是不足的。
为什么它重要?因为我们做的基础业务、空间的业务,它跟城市空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做一般的产品,一般的技术,它可能很难在城市层面获得更多重视。但我们现在的项目动辄几百亩地,甚至10平方公里以上,有些项目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帮助某个城市规划组织产业。如果大家对系统规划方法论毫无所知,完全没有理解,我觉得不论你做哪一项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目前客观上讲,我们的城市规划中但凡跟产业发展有关的都面临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多种规划相互脱节,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和产业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的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相关部门需要提供整体的宏观判断,提出规划思想。
你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一下,这个城市未来它的经济规模要变成多大,这个经济规模有什么样的一些经济类型,比如说制造业应该怎么样,服务业应该怎么样,制造业中哪些是优势产业,应该发展到什么样的规模,应该增加什么样的新产业等等,这些都是做宏观经济规划的部门需要思考的。
所以我们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总量,当然这些宏观规划部门会进行描绘,比如说我们现在“十三五”规划结束了要编“十四五”规划。现在经济增长到这个规模,需要哪些空间,这些空间未来要承载什么样的产业等等。一般是这样思考问题,所以它会有总规,可能会有管5年、10年、20年的宏观社会发展和经济的总体规划。
另外,学过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可能知道,空间规划它既需要做城市的整体规划,也需要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但是做这些工作的人,他们往往并不懂得宏观经济,也不懂得产业经济,一根线划几公里,这根线范围内经济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标准,他们往往是缺乏认识的。
因此我们通常所见的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这三大规划的脱节,当这三大规划脱节的时候,这个地方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它的描述就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进入工作,第一个就是要指出规划方面的问题。
如果说我们有机会,那我们会在改变这个规划思路的前提下去展开工作,帮助城市制定更好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框架;
如果我们有机会在这个基础上来实施,那么我们一开始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拥有的非常重要的价值;
如果我们对一个城市发展的整体性能够发表意见,那进入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的话语权、影响力、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过去几年,在新进入的城市中,我们就是用多规融合的思路,在咨询环节介入,比如说我们为某个城市、某个区域做综合性的发展规划,落脚点是产业,但是它会涉及到空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各种配套设施。如果你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能够把多种规划融合起来的规划方案,它就更有针对性。
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不同方面的规划方案,看上去都对,但是它不能解决问题,综合到一个点上的时候就矛盾重重。所以整体的商业逻辑,系统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制定方法论体系,它是很难在战略上立足的,为什么?用一些通常的技术为别人服务,这种技术大家都有,就像我们在学校学的某一个学科,这个学科我们都学过,你考90分,我考85,我就比你差得很远吗?很难判断。
所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能够让人信服的方法论体系。这一点希望大家调动自身的智慧,把这个理解得深入一点,这样大家工作时可能更加自觉,学习起来进步更快,否则很长时间停留在概念层面去琢磨这个事,肯定是琢磨不通的,也很难跟未来的工作联系在一起,那么大家的发展动力,包括最后收获的成长可能会有局限性。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下功夫,可以跟团队学习请教,未来也会有更多的研讨形式,希望大家把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明白。
现在即便大家是学规划、经济、产业的,还是空间的,未来只有走向综合才有前途,任何一个有局限的方法都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都很难脱颖而出。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这样的课题,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把这一点理解了,并跟工作建立关系,至少有利于你的工作顺利展开。
我们非常重要的价值点究竟在哪呢?我觉得要把这一点跟大家讲明白。想一想我们在面对客户时,包括政府客户,平台公司这样类型客户,告诉他们中电XX能够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组织提供独特的有价值的方法的时候,你怎么讲?你的独特价值究竟怎么体现?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经历了几十个产业园区的项目之后,我们在实践中对理论的认识深度,在微观操作上所形成的经验跟宏观思维的结合,能够帮助任何一个节点的规划工作进入正确的轨道,这个就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系统规划核心价值。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价值说清楚、能够把握住,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就能够充分显现出来。
我们从学校里出来,如果谈城市规划、谈产业规划很容易纸上谈兵,而我们从一个区域、一个一个的园区出发,我们的实践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因此,我特别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在还缺乏实践经验的时候满足于浮在面上,一定要扎实地深入到真正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为一个区域的产业服务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参与过一个两个三个项目的比较完整的过程,这个经验是读任何书都替代不了的。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跟大家讲一下系统规划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第一,产城融合。现代主义的规划思想是功能主导的,它强调城市规划中要尽可能的功能分区,但是近几十年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大规模的功能分区导致交通、生活质量、服务质量很难匹配,比如说潮汐现象、交通拥堵,有的产业区缺乏人气、城市的活力不足等等问题。
所以在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比较强调功能融合。我认为产城融合的规划思想既是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的大规模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式的城市实践的理念。
过去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多种冲突、多种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中各种矛盾归纳起来讲,都可以称为产城问题。有规划阶段规划思想层面的问题,有微观实践方面的问题。
要真正地做到产城融合,必须从顶层的规划思想到底层的具体实践完整打通。这不是一个一般性理念,也不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因为最终要看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的生动性、活力究竟是不是做到了以人为本,是不是让这个地方能够比其它地方发展的速度更快、效益更高、产业组织的更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在谈产业规划时,产城融合是一定要坚守的基本规划思想。
第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理念。几年前我们强调全生命周期产业园区,曾经打动过一些人,但是到了今天大家普遍都在讲数字经济的时候,都在强调智能产业和智能城市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再来讲全生命周期就应该加上数字化理念。也就是我们能够用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取得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并且通过这个数据分析有效推动这个区域的产业组织实现科学化。这也是我们现在系统规划方法论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把线上线下充分结合起来,能够系统利用数字技术,这也是我们这几年转型变革非常重要的成果体现,也是未来我们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我们在考虑空间时,我们有两种空间,既有物理空间,也有数字空间,而且要让这个数字空间也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从规划设计开展到建造到运营,这个数字是打通的,这一点大家要加深认识。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并重。大家都理解城市基础设施,比如说道路、轨道交通、能源、教育、医疗、运动、娱乐、商业配套、居住配套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城市规划里面必须考虑这些最基本的、产业发展不能缺少的城市功能,但是往往大家忽视了产业的基础设施,无论发展哪一种有特色的产业聚集,都需要对这一类的产业聚集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门分析。
客观地讲,最近几年我凡到一处经济发展规模质量比较好的地方,我都有意识地去观察了解,去研究这个问题,几乎没有遇到在产业基础支持的规划上,区域发展能够考虑完备的项目。
我们仔细想想,如果规划一个电子工业园区,那么它需要哪些跟电子工业相关的配套?它是生物科技,需要哪些跟生物科技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如果是机械制造或者智能制造,它又需要哪些配套?有哪些产能和制造能力是可以共享的?有哪些创新能力是可以共享的?这些其实是我们真正要体现更高的规划水平必不可少的,既有共性,又有行业特性,又有跨行业的这种突出的优势来考虑产业基础设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产业园区的竞争或者区域产业的竞争、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基础设施的竞争。过去我们可能从一个局部去开发,现在如果上升到一个区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这个产业基础设施放到战略层面、放到宏观层面来进行思考,把企业可能需要的一切东西罗列清楚、梳理清楚,一些最必不可少的东西放进去,这样才能够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第四,运营规划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过去所看到的,多个不同角度的规划,最后实施的效果不好、质量不高、缺陷较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方法论上有缺陷。因为它从一开始或者很大程度上就没考虑过未来该怎么用,它不是从运营的最终结果出发想问题的。
我们现在强调要用“以终为始”的手段,先想清楚“终”,再来考虑“始”,就是一个空间规划,一个产业规划最终怎么运营?哪些企业入驻?他们有哪些需求?怎么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怎么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去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动?怎么形成这个价值链的关系等等。这些想清楚了,能够共享的东西尽量用共享的方式来解决,不要让每一个企业独立去投资,你就减少了人家的投资,我觉得这样拿出来的规划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做运营以运营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给别人做咨询业务的、做规划工作的、从起点想问题的,更需要有终点的这种经验。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无边界工作小组这样的方式,希望大家打破门户之见、专业偏见,能够跨领域地工作,对其他的工作认识加深等等,其中在这一点上就是尤为重要。
你只有运营经验,你往前端走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个方案出来它意味着什么?你必须要考虑哪些东西不能忽略,否则你就纸上谈兵,我们现在最不应该发生的就是纸上谈兵。要把共同的经验,过去积累下来的经验变成我们每一个新人新的起点。如果大家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那么你的力量就更大。
第五,空间规划要从体验出发。无论是什么样的空间,办公、研发、生产制造、物流等,我们要注重其中的人与空间的关系,要注重人的体验,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在新城市化的时代,这个体验尤为重要。
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新增一些产能,我们造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产能的组成部分,但是从长远看,我们的工作要有重要着力点,就是我们要把更多存量空间利用好。我们在重庆利用存量空间构建创新发展新动能的实践,在未来就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过去,我们可能把更多的兴趣、精力都放在建房子上,现在突然发现不需要建房子了,或者已经有很多的房子了,这个时候价值在哪儿?价值在于怎么把这些房子用好,怎么用体验的方法为别人营造一个好的感受。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能力,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满足一个功能需要,满足功能需要都可以在图纸上,要满足一个高水平的体验需要,那我们就要身临其境。这个空间可能没有造出来,但是从图纸上,我们能够去想象到我们用一种体验的方式在衡量空间、在判断材料、在看设计的创意,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深度才够。
反过来,我们做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咨询工作,更应该到终端这个地方用体验的方式来反观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深度够不够、标准够不够、质量够不够,那这样的一种能力构建起来,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尤其具有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增量将会从盘存量中产生。
大家很多学建筑设计的、学工民建的、学建设管理的等等这些专业,可能会有一点失落,其实完全没必要。你去看发达国家,一个布拉格几十年建了多少房子,没建几栋,人家在城市里面动一动房子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它是不断地让这些历史建筑能够赋予新的活力,这种能力本事更强。
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崭新的城市,新的立交桥、新的地铁、新的高速公路,它们是焕然一新的感觉,但是它们能永远新吗?不能,五年、十年以后它就变旧了,变旧了你还会始终用这么多的钱、用这样的粗放方式改造吗?不能,怎么精细化地把空间利用好,在中国这个课题已经开始了。过去我们用粗放的方式,见到老的就拆,盖新的,现在发现盖了新的都长成一个样,或者长得差不多,还不如老的好,先不说历史价值,就是视觉价值还不如老楼。
怎么尊重历史?怎么把过去有故事的东西赋予它新的内涵?这些方面发达国家已有很多经验,但在中国是新课题。我们现在是建设新的空间与让老的空间激发新的活力并存的一个时代,尤其在对空间的体验上,我们应该要有意识、要有能力。
今天,我们有这样一种空间体验意识很重要,从个人素质的提高来达到整体提高。我建议人力资源安排一些相关培训,专门讲空间体验,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无论对材料、对光环境、对空间的尺度形成一种个人的审美判断力,对空间营造的判断力。
坚持“一城一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
最后跟大家讲一讲,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一城一法”。当然对大家来讲这个题目可能显得比较遥远,因为你还没有参与过一个成功案例,或者多数人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比较平庸地、甚至是错误地去使用我们过去的某些成功的经验,一定是从实际出发,针对某个城市、某个区域的特殊性,在特殊的结构中,无论是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文化结构还是自然结构,去找到适合它发展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才是有价值的,而不是说简单地搬一个东西来对标。
一个三线城市动辄就拿纽约、上海、深圳来对标,那只能害了它。你为它出主意、你帮它营造一个发展的可能性,你只能从它的实际出发,因为那些对标的地方的条件它可能都不具备。
所以我希望大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不要停留在过去,特别是我们曾经取得的一些好的经验。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它放下来,当面临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把自己清空了,从头来。就是思想方法一定要对,我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知识、所有的节点,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只拿一些普遍规律的东西而不要照搬任何一种成功的经验。
无论是你的人生经历的成功,还是你经历的某一个项目的成功,只能构成你的指示体系、方法体系,而你把它揉碎到这个体系中的时候,用这个体系去解决问题,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你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在面对问题时,你才能拿出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照搬照套就谈不上创新。
现在,你们是新一届的XX之星,是年轻的一辈,你们肯定应该比我们强,如果你们都不能比我们强,那怎么体现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呢?怎么比我们强、怎么超越我们呢?你们超越我们的地方已经很多了,但是在我们的业务中,你们首先要尊重经验,同时不要照搬经验,去创造新经验。“一城一法”这样的思想方法对大家构建新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有所帮助。
今天就利用这个机会,从系统规划方法论方面给大家作这些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