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二段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第二段教案,供大家参考。

师说第二段教案

 

 师

 说(第二自 然段)

 教学目 标

 【知识目 标】

 :

 学习此段中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能力目 标】

 :

 理解本段中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够自主的归纳课文内容。

  【情感目 标】

 :

 认识到“耻学于师” 的危害, 能够联系实际, 纠正自身 错误的学

  习态度。

 教学重点:

 1、 落实重点字词句, 包括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 掌握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倒装句式的翻译。

 2、 引导学生认清“耻学于师” 危害, 树立良好的从师风尚。

 教学方法:

 朗诵、 问答、 讨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共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

 入 联系现状, 导入新课

 二、 全班朗读第二自 然段 根据朗诵情况, 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读音、 断句

 三、 分析课文 (一)

 第一层 1、 翻译文句:

 (学生自 主翻译, 教师强调重点)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也: 表句中停顿 犹且:

 尚且, 还 下:

 低于, 名活动 耻:

 以……为耻, 形意动

 圣:

 前一个“圣” 作名词, “圣人” ; 后一个“圣” 作形容词, “圣明”

 愚:

 前一个” 愚” 作名词, “愚人” ; 后一个” 愚“作形容词, “愚昧”

 其:

 语气词, 表揣测 2、 提 问:

 这一层是从那两方面进行对比? 作者做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明

 确:

 ├───────┬────┬────┬────┬────┤

  │

 第一处对比

  │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

  │ 古圣人与今众

 │ 出人远

 │ 下圣人远│ 圣益圣

 │ 其皆出于│

  │

  人对比

 │ 犹其从师│ 耻学于师│ 愚益愚

 │ 乎

 │

  │

  ├────┴────┴───────

 ─┤

  │

  │

 (纵比)

 │

  (二)

 第二层 1、 翻译文句:

 (学生自主翻译, 教师强调重点)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 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于:

 介词, 对 身:

 自己 耻:

 以……为耻, 形意动 师:

 从师, 名活动 彼:

 那些 习:

 使……学习, 使动用法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不知句读, 不解惑。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

 或:

 有的 不:

 通“否”

 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倒要)

 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

 丢弃(不学)

 。

 小:

 小的方面, 形活名; 大:

 大的方面, 形活名。

 2、 提

 问:

 这一层从那两方面进行对比? 作者做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明

 确:

 ├───────┬────┬────┬────┬────┤

  │

 第二处对比

  │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

  │

 于其子和于其 │ 择师而教│ 耻

 师│ 小学而大│ 吾未见其│

  │

  身对比

 │ 之

 │

  │ 遗

 │ 明也

 │

  │

  ├────┴────┴────┼────┤

  │

  │

 (自比)

 │

 (三)

 第三层:

 1、 翻译文句:

 (学生自主翻译, 教师强调重点)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耻:

 以……为师, 意动用法 之族:

 这些人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以) 地位低(的人为师) 就感到羞耻,

 (以) 职位高(的人为师) 就近乎谄媚。

 不齿:

 看不起

  乃:

 竟 其:

 语气词, 表感叹 欤:

 语气词, 表感叹, 相当于“啊”

 2、 提问 :

 这一层从那两方面进行对比? 作者做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明

 确:

 ├───────┬────┬────┬────┬────┤

  │

 第三处对比

  │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

  │ 巫医等与士大

 │ 不耻相师│ 群聚笑之│ 今其智乃│ 其可怪也│

  │ 夫之族对比

 │

  │

  │ 反不能及│ 欤

 │

  │

  ├────┴────┴────────

 ┤

  │

  │

 (横比)

 │

  └───────┴──────────────────

 ┘

 (四)

 归纳分论点 明 确:

 分论点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者首先揭示出当时社会上从师的风尚得不到流传的现象, 接下来运用三组对比, 具体对“耻学于师” 的现象进行论证, 并论述了这种作法的危害以及作者自己的态度, 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人们“耻学于师” 的错误态度。

 (五)

 延伸、 拓展 1、 结合课文内容, 讲解一些古人虚心求师的小故事, 如“一字之师”、“程门立雪”,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良好的从师风尚。

 2、 讨论:

 结合课文内容, 请学生们联系实际, 讲一讲自 己对从师问题的认识。

  四、 小

 结 在第二自然段里, 作者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 的流俗。

 首先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接下来运用三组对比作进一步的论证。

 先以“古之圣人” 和“今之众人” 进行对比, 得出了“圣益圣, 愚益愚” 的结论, 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 作对比, 得出了“小学而大遗” 的结论; 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和“士大

 夫之族” 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 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发人深思。

  五、 作

 业 1、 抄写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式。

 2、 搜集 1-2 个古今中外的名人虚心求师的小故事, 下节课大家交流, 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附:

 板书设计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纵比)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于其子

  择师而教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自 比)

 于其身

 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士大夫之族

 群聚笑之

  (横比)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推荐访问:师说第二段教案 教案 第二段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