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呐喊读后感7篇(全文完整)

呐喊读后感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下面为大家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呐喊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呐喊读后感7篇

呐喊读后感篇1

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下面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呐喊的读后感,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也能有所体会!

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先生的许多名作已成为初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文章。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0**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该自序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小说集《呐喊》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帮助。在写作上,该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先生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呐喊读后感篇2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

屈原曾经反复这样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想鲁迅在这文章中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灵魂,对于这样的灵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

呐喊读后感篇3

  孔乙己是一个考不上科举的穷苦书生,通过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出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身份,是个读书人,而且非常贫穷,没钱去坐着喝。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半句话突出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不佳,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一动作企图维护读书人的面子另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尔为之。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觉得只有捞到一个秀才才能算是一个读书人。殊不知他读的四书五经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文中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除了这一点,还和他好吃懒做的习性是分不开的,和鲁迅别的小说一样,孔乙己也是在封建社会精神和生活上的压迫而走向死亡的。

  光阴荏苒,再回头看这篇小说,当初人们的愚昧依稀可见。尽管大城市里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民素质相比以往有显著提高,但农村,小城镇仍然是”蛮荒之地“,像华老栓夫妇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且不谈什么边远的山区,光是在上海附近的苏州小镇,就让我见到了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苏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镇那样的小地方根本就没什么出租车。一直见到造地铁的工地,不知多少个年头过去了,连1号线都没有出现。就连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都只有一辆69路,车程之长,车厢之挤,环境之劣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从胥口到火车站一路上没有座位,1个小时的颠簸中还有无数个急刹车令你头晕脑胀,但想不到的是这一路上所谓的没有座位其实是人为造成的。车很挤,汽车到站有人下车,恰巧在我面前的2个座位便空了出来,爸爸刚想让我坐下,一个中年妇女立刻仗着人瘦小,挤进了里面的那个座位。再转眼,另一个年纪不大的老太太从另一边出现,钻过空档,立刻抢了原本在我面前的座位。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因为毕竟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她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两个座位。

  正当我和爸爸笑着谈:”如果在上海,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要么就是很早就有年轻人让位了,要么就是身体硬朗还不愿别人让座。“时,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呕吐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让座,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好在她很快就到站了,才算是缓解了些紧张的气氛。

  不知是老天看我一路疲惫困顿,我面前的两个乘客到站下车了,可这次情况却愈演愈烈。

  妈妈刚想拉我坐下,只见一个青年男子冲了过来,并为了抢位子用力推了妈妈一把。我年轻气盛,沉不住气了,指责道:”就算抢位子,你也不用推人吧!“那人却还理直气壮,操着一口安徽的口音是要定了这个位子。我平时乘公交车倒是不喜欢坐下来,但今天看到那人的野蛮行径只觉愤怒,挖苦他说:”你有需要坐下的话就直说,我会让的。“爸爸却把我拉到一边,示意我别再说了。

  我知道为什么不能说,因为你若与他们争辩,只有挨打的份。我想起了徐家汇麦当劳一个营业员由于不允许顾客睡觉而被刀捅死,想起了一个保安由于不允许别人插队被伞柄戳死,我还能说吗?

  可是这样的事件一次次的发生,不正是鲁迅先生所极力批评的国民劣根性吗?动不动就动粗更是一种可怕的愚昧。鲁迅先生九十年前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至今日还在延续。

呐喊读后感篇4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20**年5月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报刊《新青年》上;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亦是?吃人?的。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狂人日记》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艺术手法上,《狂人日记》也独具特色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做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呐喊读后感篇5

《呐喊》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读过的书中,只有它让人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是其中的一篇文章。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恐怖的封建压迫,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反对的呐喊!文章中只有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可以有权利拥有纯净的心灵,不被封建的教育而束缚,他很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故乡》也是其中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过去的故乡,它的美好令人向往。一个是现在的故乡,让人读过后十分的惊讶。

过去的故乡是一个美好和谐、以及快乐的世界,那里有鲁迅先生童年美好的回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还有有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他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还有海边那五彩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五彩世界的。

然而现在的故乡已经变得衰败、凄凉而且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而以前充满活力的闰土也变得麻木。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而且变成“讲道德、守规矩”的人。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在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然而成年后的闰土在见到鲁迅先生后,对鲁迅的态度转变得很大,他的那句“老爷”更是让他们之间的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亲密,使他们之间变得陌生,将他们以前亲密的关系活生生的撕裂了。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平等的关系,那个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分离,丧失生命活力,丧失人与人之间温暖情感的世界。他们遵循一种传统的道德,它压抑人的生命力,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也使鲁迅先生和闰土无法继续他们纯洁的友谊。读完本书后,我很为他们逝去的友谊感到惋惜,同时也很庆幸,我们生活在新社会里,我们有最好的朋友,也不用身份地位与金钱来衡量友谊,人与人之间拥有着真挚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鲁迅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呐喊读后感篇6

  无论是《孔乙己》的茴香豆,《故乡》的西瓜地,还是《社戏》的罗汉豆。都是鲁迅先生童年当中的一些记忆比较深刻的点滴。说起每个人的童年,大家一定都能说上几段自己难以忘怀的趣事。

  今天回到父母那边吃饭,饭桌上摆着母亲认为他儿子从小到大都非常要吃的油豆腐塞肉。我们边吃边聊。母亲跟我女儿,也就是她的孙女说,今天就住下吧,奶奶明天带你到乌镇去逛街、看鸬鹚。女儿就说奶奶的桃源话她听不懂。母亲就讲了我小时候,带我去乌镇卖西瓜的事情。

  那时候,家里的田里每隔几年都会种一季的西瓜。

  西瓜籽首先要让它们发芽,这个工作其实是很好玩的。母亲会缝一个小袋子,就像香包一般大小,袋子里面装满西瓜籽。然后把这个袋子缝在我的棉袄背心胳肢窝的内处。小孩子经常冲进冲出,西瓜籽发芽就需要这样的温度和湿度。每天临到睡觉前,都会很神秘的瞅瞅这些小家伙们有没有冒出芽头来。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也是生命的希望,也是我们小孩子可以吃到红红甜甜的大西瓜的倒计时。

  在等待发芽的后半阶段,母亲还会在自家屋前的菜园里弄一小方地,把泥兑水,用脚踩,踩到这些泥变成细腻的面粉团似的,只是黑色的而已。然后纵横规整好,划成现在的慕斯小蛋糕那么点大小见方。再在上面盖上塑料的膜子,搭成一个小棚。将来,我们就会在每一块小方格里面,嵌上一粒发了芽的西瓜籽。盖上塑料膜。让这个西瓜籽在能够提供土壤养分,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宜的小棚里面继续长大。长成西瓜苗后,我们就可以把一块块的“小蛋糕”,移植到田里面去了。自然田里的工作也是少不了的。在这些瓜苗到来之前,就得把农田弄成一垄一垄的,在每一垄上面还有铺好塑料膜,避免瓜苗移出小棚后冻着。就这样,瓜苗从我胳肢窝到了小棚,最后来到了条件更加粗放的农田里了。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等着这些瓜苗不断的长大,开花结果。期间,少不了除草施肥。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在瓜田里,还会搭上一个简单的草棚,白天可以玩耍纳凉,晚上就要守着那些个偷瓜贼了。

  西瓜成熟了,我们就要跟村里的其他农户,合着摇上一条带橹的水泥船,赶早就要摇乌镇北花桥堍边上的大码头上去叫卖。我母亲说的就是我跟着我父亲去卖西瓜的事情。

  父亲经常会忙着给买瓜的那些人称重算账。我呢就守着一个打开的西瓜坐在瓜堆前边。父亲吩咐了,这个西瓜是让客人尝鲜的。母亲说我每次去了回到家都会生闷气,都会嚷嚷着下次再也不去了,可下一次又都会跟着去了。

  这些新鲜上市的西瓜,乡下人是不舍得自己吃的,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是没有这个机会的。那个又大又甜的西瓜,尽管我没有吃到,当时的口水是告诉了我,这个西瓜一定是非常爽口美味的。就这样摆在我面前,我也不是完全不懂事,乌镇的这些镇上人,经常会来尝鲜,我呢,也不余遗力的吆喝着,有种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刚才我也说了,我一直吞咽的口水是不会骗人的。这些买瓜的镇上人,有几个尝过之后,很满意,又看我这个小孩挺懂事也怪可怜的,就会买上一两个,我呢借此就向父亲邀功,父亲就会来上一句,真乖。就又忙乎着张罗卖瓜了。

  镇上的很多人,多数是只尝不买的,而且会从码头的这边拾掇着到码头的那边,既不点头说瓜好,也不表现出难吃。难道这就是大人?而且是镇上的大人?稚气的我好像懂了些什么。

  要是过了晌午这些瓜都卖不出去的话,很多瓜都是会被扔掉的。因为被太阳这么一晒之后,一些西瓜都会自己爆开,有些搬上搬下整伤的会馊掉。起一个大清早,折腾老半天,饥肠辘辘,我们也就只能吃到些个爆开的热忽忽的西瓜。

  瓜农的生活是艰辛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既是有趣的,但又有着跟父辈一样的苦楚。

  母亲说到我的闷气,大概就是我儿时最好的内心表达吧。

呐喊读后感篇7

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一来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没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句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中国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懈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和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欣赏,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

推荐访问:读后感 呐喊 呐喊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 呐喊读后感600字作文 呐喊读后感300 在风雨中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800字高中作文 呐喊的读后感1000字 呐喊读后感400字左右 呐喊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呐喊读后感1500字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